每一场展会的参展商和参会者,都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来。而展会的举办方,更是如此,在酒类展会兴盛的背后,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角逐。 最有名,影响最大的,要数每年两届的糖酒会和贵州酒博会。 始于1955年,办了96届的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(业内称糖酒会)最近遭遇了人生难得的一次意外事件:因为特殊原因,会议改期。到目前为止,仍然没有确切的消息出台,众人翘首期盼。 现在坊间关于这个事情的议论显得颇为尴尬,有声音认为,如果推迟到11月份,不如直接开春糖,如果提前,则根本来不及准备,而且还要遭遇马上要召开的贵州酒博会。 对于已经96届高龄的糖酒会来说,被推迟并不算多大的挫折,大不了春糖见,要知道,春糖在酒业的地位可以用“风向标”来形容,真正配得上“万商云集”。 更大的挑战,其实来自于各种酒业展会的兴起,他们虎视眈眈,从不同的角度蚕食传统糖酒会的份额。 2011年,商务部和贵州省政府决定联合将曾经在遵义举办的酒类博览会,升格为中国(贵州)国际酒类博览会。对比糖酒会的举办方中国糖业酒类集团公司,酒博会的起点高了很多,对应的,贵州为此投入的资源力度也很大。
01、贵州酒博会VS秋糖:正面的较量 中糖举办的“糖酒会”培育两个重要的酒业展会“节日”,分别是每年的3月和10月,按理说,这种布局是完美的,两场大会,只要举办的到位,基本上扼杀了所有其他大型展会的可能,因为展会竞争的本质是流量的对抗,流量越大,集群效应会大幅度削减其他展会成功的可能。 但是10月秋糖的“不温不火”,反而给了酒博会一个机会,将这个“10月这个节点”共享给了酒博会。于是,升格之后的酒博会,开始赤裸裸的“碰瓷”。在贵州大力度的支持下,伴随着茅台带来的酱酒热,国际酒类博览会的定位,酒博会在短短的几年间快速升温,坊间的话语也开始发生转变。 同样一句“你去参加吗?”,对秋糖和酒博会成为了截然不同的寓意。当别人问你是否去秋糖,背后的意思是“去似乎也没啥意思,不想去。由原来的必须去变成了不想去”,而对于酒博会,则意味着“由原来的不参加变成了可以考虑参加” 。 如果茅台和酱酒持续火热,那么未来,至少酒博会可以和秋糖一较高低也不是不可能。对于酒博会来说,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调动民间的力量。 糖酒会最大的成功,是官方搭台民间唱戏。笔者拿到了9号即将举办的酒博会议程,不难看出,这场展会,主办方在努力摆脱“贵州省内酒展会”的印象,邀请了很多域外的企业或者部门参加,比如这次河南代表团参展,更有国际各大酒类的参展。但是剩下的,主要仍然是官方搭台,茅台和官方一起唱戏。 什么时候贵州酒博会可以摆脱民众排队买酒的尴尬,万商云集,或许就是与糖酒会“平分春秋”的开始,届时,春季成都,秋季贵阳,真的就可以实现。 02、贵州酒博会VS春糖:酒业大省的话语权角逐 在成都举办的“春糖” VS贵阳举办的“酒博会”,地处两个酒业大省。春糖背靠全国名列前茅的名酒企业:五粮液、剑南春、泸州老窖、郎酒等,都在四川。 人们总说,川酒企业总是具有天然的全国化基因,这里诞生了众多的全国化白酒品牌。应该说,这里应该给糖酒会记上一笔功劳。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糖酒会,春交会的大部分都是在成都举办,后来就干脆固定在了成都。 对于酒业大省来说,这是一项非常英明的决策,每一年大范围的传播,都巩固了四川作为白酒大省的地位。也因为万商云集成都,将四川的酒文化、酒品牌带到了全国各地,四川也从产酒大省变成了白酒强省。 对于另一个产酒大省贵州,白酒产业对贵州的财税贡献极大。当然,主要是茅台,但是正是茅台的带动效应,酱香白酒这些年势头越来越热,2011年还掀起了一波投资白酒的热潮。 都可以看出,对比四川,贵州拥有的白酒大品牌数量明显少于四川,虽然从历史上看,贵州也一直盛产白酒“老名酒”,但是在上一轮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,很多都没有真正的做大。 除了茅台之外,很少有品牌能够真正走向全国。这里原因有很多,但是追溯历史原因并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,从当下的角度出发,在茅台带动下的酱酒势能如果能够持续释放,举办一场有全国乃至全世界影响力的酒类博览会,毫无疑问,非常有必要,这体现了官方的“产业经济”思维和战略高度。 成功的酒博会,对贵州酒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有品牌和商机上的带动作用。如果最终能够“平分春季秋季”,那么两大白酒省份,将拥有“产区”上的高度话语权。在每年一次的“造节”运动宣传上,消费者和经销商都会最终形成这两个省份是重要白酒产区的认知。 这是一场话语权的争夺,这个利益,大大超过一场展会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。 很快,秋糖的时间将要揭晓,而酒博会也会在2天后正式开展。一个意外的事件,其实应该带给“糖酒会”更多的思考。 两者的角逐,最终衡量的标准都是民间参与的热度以及深度,每次糖酒会,“酒店展”似乎并不是十分受到欢迎,但是却是这些蚂蚁雄兵般的力量,让每次展会都呈现出蓬勃的生机。 |